小视角、小切入、深挖掘——参加微课比赛的心得体会

2014-06-03

喻庆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教职工同仁:

中午好。

前一段时间,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我参加了乐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网上微课教学比赛。对于这次微课比赛,我觉得它就像一面大镜子,一次又一次地回看自己的教学视频,能让自己更直观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看学校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扎实的基本功、精彩的微课设计展示,加上与同行交流,让我反思良多。我在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之谈,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有谬误,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一、 认识微课程——小视角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二、  我的微课程思考

微课程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整个流程以及自己教学行为的介入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最后帮助自己完善教学技艺。

研究之路没有终点,但时时处处都是起点。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之路。而微课正是帮助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柄利器。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摸索,我对微课练习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情况,随时对自己在教学中不满意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自我纠错和强化训练。这方面,我们要把自己看成学生,客观评价、反思自己。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4.“微课”视频具有多次观看的不可替代优势

“微课”视频课多次反复观看,甚至一帧一帧的审视,这是常态教学或教研活动不具备的,也是我认为最大的优点。微课的参与者甚至可以是自己一个人,自己讲,自己听,自己看,自己评。只有在这样反复的观摩和思考中,我们才能发现许多平时我们发现不了的问题,改进措施的针对性才更加强。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三、关于此次微课视频比赛的后记

 对于微课的内容设置和流程操作,我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微课的技术层面,也就是我们的视频采集、视频制作,如果是PPT转化的话,就是PPT制作、转化技术。最开始,我们都接受了技术培训,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我在PPT转化成视频的时候就遇到了音频录制与视频播放同步不协调和录制声音达不到预想效果的问题。好在王德辉、王乃东的热心帮助,最后顺利完成了。我想说的是,我们做教师,处在当下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教育革新时代,虽然我们没有必要达到高深的黑客技术,但是,常规的对于我们教学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我们还是必须掌握的,这既是学生的需求,更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版权所有©乐山更生学校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龙马路333号 电话/传真:0833-2501356

蜀ICP备16001373号-1